iPhone X,這是2017年最重要的手機,即使不加個“之一”也成立。因為無論從其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出名的科技公司蘋果今年重磅產品也好,其有iPhone十周年紀念意義也好,其軟硬件是目前智能手機最頂級水平等等也罷,iPhone X的影響力都不止于其手機本身。但iPhone X始終是一個消費電子產品,所以在實際真實使用三個周多的時間后,是時候和大家談談這臺蘋果未來的iPhone。
iPhone X在蘋果今年新款iPhone中是個“One more things”,因為今年是蘋果的初代iPhone發布十周年(初代iPhone在美國時間2007年1月9日發布,6月29日開賣),所以蘋果要推出多一款代表他們總結過去十年、面向未來的新iPhone,并選擇把這臺具有紀念意義的新iPhone命名為iPhone X。
iPhone X中的“X”是羅馬數字10,正確在英文中的念法也是“Ten”,這在蘋果過往的MAC OS X中也有體現,這也就說,iPhone X其實是iPhone 10,但這個放在我們母語是漢語的國內,自然是習慣把“X”讀作“叉”,稱呼講求個通俗易懂,大家沒必要太糾結或介意,但你要記住這個正確的讀法是:iPhone Ten。
相比今年其它兩款iPhone,iPhone X自然在規格參數上集齊所有他們的特性,包括玻璃后背設計、A11 Bionic芯片、4K@60fps視頻拍攝、無線充電、立體聲揚聲器、IP67防塵防水等等。
當然iPhone X還有讓你覺得值回票價的不同點:Super Retina Display全面屏、TrueDepth相機、Face ID臉部識別和更強的雙攝系統等等,甚至在手機內部,還采用疊層主板、雙電池等新特性,絕對是蘋果迄今最強的iPhone。
外觀
雖然iPhone X相比以往的iPhone看似有很大變化,但其實iPhone X還是很遵循從iPhone 6開始的設計風格,這是蘋果一直堅持的設計理念,新機主要換用了玻璃后背,這也是屬于iPhone 8/8 Plus的設計,而在金屬中框上則用到去年亮黑色版iPhone 7/7 Plus的拋光處理,所以iPhone X是蘋果現有制作風格的融合體,并非是完全的全新設計。
整體大小方面,全面屏是在機身尺寸不變塞入了更大的屏幕,大幅提高了正面的屏占比,所以5.8英寸iPhone X其實只比4.7英寸的iPhone 7/8略大,而要小于5.5英寸的iPhone 7/8 Plus,所以單手握持還是很適合的。
雖然深空灰配色的iPhone X看似是黑色,但其實在光線下,就會顯為灰色。背面的玻璃設計由于不需要考慮通信天線,有比原來金屬機身更為簡潔和完整的觀感,但這塊玻璃即使有加固處理,依然避免不了會被劃花,我手中的這臺iPhone X甚至在到手第二天,背面便出現了一絲劃痕,所以愛機人士,切記要戴保護殼。
iPhone X在外觀上最大的爭議,莫過于正面頂部的“缺口”設計,這有說是iPhone X的“劉?!被蛘哒f是有“耳朵”,大家評價不一,有認為“丑”,也有認為是有“特色”。
誠然以蘋果的能力和現有的屏幕技術,iPhone X是可以做到完整無缺、符合常規審美的設計,但蘋果更考慮到功能性和辨識度,其中辨識度是不可否認地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這個設計讓iPhone X既有別于自家其它iPhone,也有別于其它家手機,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這是那臺售價昂貴的iPhone X,這可是不少人需要得到的東西,所以不必覺得有什么不妥。
其實iPhone X最大的問題是機身太重了。
無論是使用習慣還是呵護高價手機的目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會為iPhone X戴保護殼,所以無疑在本就174g的重量上增加不少額外重量,在戴上保護殼之后,我和另外一位同事的iPhone X總重量都在200g左右(我的195g,他的206g),這大概是一個半普通品種蘋果的重量(這里的蘋果是指水果)。
如果你不愿意手握這么重的手機,還是可以自信裸奔,或者就是選擇蘋果的AppleCare+保障服務,至少摔了維修費用不那么肉疼,但這需要額外付出1688元。
屏幕
作為最大賣點,iPhone X上這塊5.8英寸OLED異形屏幕,在蘋果的廣告語中,提到了“It's all screen.”,中文官網則直接用到國內通用的說法“全面屏”,可見蘋果是接受這個說法的,當然蘋果還是有個更簡單大氣的命名,稱之為Super Retina Display,中文名超視網膜屏幕。
從規格和特性上看,iPhone X這塊屏幕除了沒有今年新iPad Pro上的120Hz刷新率ProMotion之外,新增的True Tone、HDR,以及去年開始用P3廣色域、3D Touch,加上更高的分辨率、ppi和對比度,這幾乎涵括了蘋果現有產品中屏幕上能提供最先進的技術和功能。
全面屏是2017年手機中的重要關鍵詞,iPhone X這塊全面屏屬于異形全面屏,這自然是因為有“劉?!?,雖然這是蘋果首次在iPhone上采用OLED面板,但由于這塊屏幕是由OLED顯示技術領先者三星制造,采用先進的COF(Chip On Flim)軟性封裝工藝,在屏幕技術和顯示素質上都有很大的保證。
屏幕測試儀器和工具為Datacolor Spyder 4 Elite較色儀+配套軟件+DisplayCAL,系統設置內關閉自動亮度。
從測試的成績來看,在開啟TureTone之后,iPhone X的屏幕亮度、色溫和Delta均值都會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亮度和色溫尤為明顯,但Delta均值則可以保持很高的水平。當然排除開一些測試誤差和設備限制的因素,iPhone X這塊屏幕在整體上都是目前頂級的手機屏幕。
主觀感受方面,盡管iPhone X這塊為OLED屏幕,實際卻沒有OLED屏幕那種鮮艷的特性,蘋果應該在調色上還是盡量回到常規LCD屏幕iPhone的風格,加上廣色域、更高分辨率和ppi,還有全面屏更大的顯示范圍,這些綜合起來確實給到了驚艷的感覺,難以回頭再看老款iPhone。
iPhone X在開啟True Tone自適應色溫控制的功能(默認開啟)后,屏幕在某些燈光環境下會變得偏黃,蘋果表示這可以讓人眼觀看時更舒服。這種效果的好壞屬于個人喜好,本人就喜歡這種色溫,但也有不少人反饋表示不忍直視。
至于HDR技術,雖然蘋果宣稱iPhone X支持HDR10和Dolby Vision兩大HDR標準,但目前實在找不到可以給iPhone X看的內容,自帶iTunes Store在國內無法提供服務。
iPhone X上這塊全面屏整體屬于頂級水平,素質和技術都不需懷疑,只要你不太介意那個“缺口”,它會讓你有目前最好的移動視覺體驗。
性能
與iPhone 8/8 Plus一樣,iPhone X搭載了蘋果自主設計的新一代A11 Bionic芯片,中文名稱為A11仿生,新芯片在CPU、GPU、ISP上都作了很大的改進,還加入了用于神經網絡處理的Neutrual Engine,以驅動iPhone X在雙攝、Face ID、AR、ML機器學習等方面的應用。
A11 Bionic與今年新iPad Pro上用的A10X Fusion一樣,用到TSMC(臺積電)目前量產最先進的10nm FinFET制程工藝代工,總計有43億個晶體管。A11 Bionic在CPU部分,相比去年iPhone 7/7 Plus的A10 Fusion增加了兩個核心,為六核心big.LITTLE架構。
雖然A11 Bionic與A10X Fusion同為六核CPU,但后者為3個“Hurricane”性能核心+3個“Zephyr”效率核心組成,而A11 Bionic為2個“Mistral”性能核新+4個“Monsoon”效率核心,更兼顧到能效表現,繼承A10 Fusion的設計取向。
蘋果表示A11 Bionic的性能核心相比A10 Fusion要快25%,效率核心更是要快70%,在如今移動芯片開發趨成熟的環境下,還能有這樣的提升幅度已相當之了得。
A11 Bionic的GPU部分首次采用了蘋果自行開發的三核心GPU,相比以往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提供的GPU要快30%,支持到最新Metal 2圖形API。另外在iPhone 7/7 Plus上加入的獨立ISP影像處理器也得到了升級,使到雙攝的處理效果和速度上有更好表現。
而為了iPhone X上的Face ID和iOS 11的ML、AR等特性,A11 Bionic內還集成了一顆Neural engine的NPU矢量運算器,可提供每秒6000億次的運算能力。
A11 Bionic在電池續航方面也有改進,得益于更先進的工藝制程和更好的能效管理,iPhone X在滿電下,可以比iPhone 7長兩個小時的使用。
iPhone X內部硬件其它部分,雖定位最高,但iPhone X仍然只是與iPhone 8 Plus一樣的3GB LPDDR4x內存,要知道Android陣營都已經達到8GB內存,即便因為兩家系統不同,不能完全以容量來對比,但在規格上還是顯得蘋果保守和吝嗇。
關于A11 Bionic的性能測試,主要分為GeekBench的CPU性能,3DMark移動版和GFXBench測試GPU性能,和存儲性能三個部分,成績對比iPhone 7上的A10 Fusion。
在GeekBench跑分軟件中,A11 Bionic的CPU性能核心顯示為2.39GHz頻率,效率核心為1.5GHz,蘋果還提到六個核可以在有極高性能需要時,進行同步全開運作。
從成績來看,A11 Bionic的單核表現比A10 Fusion仍有1000分的提升,要知道后者的,而在多核跑分上提升更是夸張,幾乎是翻倍的提升,這個6核心的跑分表現出眾。
圖形方面,iPhone X換用了自研GPU,但性能是有增無減,相比A10 Fusion的A10 GPU也近翻倍的提升,即使對比目前Android陣營旗艦的高通驍龍835(40000分左右),也是大幅度領先。
磁盤性能上,由于測試的是64GB版iPhone X,而對比的成績是來自128GB版iPhone 7,所以更大容量的性能更好一些并不意外,由于上代iPhone 7并沒有64GB版本,所以無法有個等量的比較,但即使是一倍容量的差距,但讀寫速度并沒有拉開很大的差距。
在去年我們測試iPhone 7的時候,便表示A10 Fusion的性能充裕,可以應付未來兩到三年的使用,現在iPhone X上這顆更強的A11 Bionic,自然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用擔心性能落后。
但A11 Bionic又不可稱之為性能過剩,在日漸增多的AR、ML等使用場景下,A11 Bionic甚至還算不上是夠用,隨著其它芯片平臺都選擇加入NPU,可以看到這將是個大趨勢。
所以A11 Bionic雖然有著目前智能手機上最強的CPU和GPU性能,滿足我們現有的一般移動應用,但在機器學習這類AI運算上,很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
Face ID
由于全面屏的加入,iPhone X的正面再無空間放置原來的Home鍵和Touch ID指紋識別器,所以蘋果選擇在正面頂部缺出一個“劉?!蔽?,加入了一套名為TrueDepth、原深感相機,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新的生物識別系統Face ID,有別于過往的2D圖像臉部識別,Face ID是一種3D臉部識別系統,重合率只有1/1000000。
盡管在iPhone X正式發布之前,便盛傳蘋果會在新iPhone上采用underglass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但蘋果后來的說法是,他們從沒有想過要在新iPhone繼續使用指紋識別,而是很早就計劃換用臉部技術,蘋果確實在多年前收購了多家與臉部識別技術有關的公司,但有無考慮過屏下指紋識別器就沒必要追究了。
Face ID中文名為面容ID,工作原理主要來自“原深感攝像頭”系統,由一個紅外鏡頭、一個泛光感應元件和一個點陣投影器組成,簡單來講是利用了結構光技術(Structured Light),先由點陣投影器在人臉打上30000多個光點,形成一個臉譜,再由紅外鏡頭和泛光感應元件捕捉這個臉譜的紅外圖像,用來與A11 Bionic里面存儲的數據進行匹配。
在iPhone X中,Face ID完全取代了原來Touch ID,成為新iPhone上唯一的生物識別方式,在首次iPhone開機激活時便會提示,錄入方式很簡單,跟著提示搖頭轉一圈即可,過程比Touch ID要簡單。蘋果在宣傳Face ID會不斷通過解鎖來修正臉部數據,會越用越好用。
系統默認是需要雙目注視時,也就是要機主張開眼睛,Face ID才會解鎖,這個可以在設置中關閉,但如果你擔心睡覺時被解鎖,最好還是打開。其實這樣的話,Face ID要比原來Touch ID更安全了,因為原來指紋的時候,你睡著還是可能會被別人抓手去觸摸Home鍵。
實際體驗三周下來,Face ID是可以合格地代替原來Touch ID,無論弱光環境下,還是戴帽子、戴眼鏡、臉上長了胡子等,在角度和姿勢正確的情況下,Face ID都能順利解鎖,在不少場景中,還是有給到驚喜的,所以在成功率上Face ID沒有很大的問題。
當然Face ID還是沒有達到很高的使用體驗,至少遠稱不上“無縫”,這其中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Face ID本身的解鎖速度不快,我們測試推測其從亮屏到屏幕的小鎖圖標解開,需要接近1秒時間,這基本上是回到了Touch ID一代的水平,在剛上手的時候,每次解鎖,你都會有盯著屏幕上那個小鎖的習慣。
另外一個原因是,Face ID在完成解鎖后,還不會自動進入系統主界面,而是繼續停留在鎖屏頁面,還需要用戶向上滑一下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解鎖”,而且這個上滑動作還要從屏幕偏下的位置,在iPhone X機身并不算小的情況下,這動作會顯得別扭。如果Face ID解鎖失敗,會要求輸入數字密碼解鎖。
蘋果解釋這是為了方便大家看通知,可能有些用戶確實是希望這樣,但目前還無法設置成Face ID解鎖完成自動進入主界面。當然這個設計還是有值得贊賞的地方,那就是通知在你沒有驗證Face ID時,是會隱藏顯示的,這樣非機主就無法看到這些信息,這是原來Touch ID做不到的,私密性更好。
在APP對Face ID的支持方面,蘋果自帶的Apple Pay、App Store和iTunes出來便可以支持Face ID的確認?,F在Apple Pay的過程是你需要先手動按兩下iPhone X那個變大了的側鍵,喚出Wallet界面,通過Face ID確認后,再把手機靠近POS機進行刷卡消費操作。
這相比之前的Face ID確認Apple Pay要繁瑣,因為那是可以熄屏下,把iPhone靠近POS機,便會自動亮屏要求指紋確認,使用體驗要更自然、瀟灑,現在的刷臉確認,顯得開倒車了。
第三方APP上,其實老的APP部分如果本來支持Touch ID,那就可以直接換用Face ID的接入,這些APP會提示開啟Touch ID,比如銀聯錢包。但還是有APP重新做適配,比如微信,他們的微信支付是完整支持Face ID,同理的還有支付寶,盡管可以調用,但可能出于安全審核等考慮,支付寶暫時不支持Face ID進行確認交易。
整體來看,就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為Face ID打分,滿分10分的話,Face ID可以拿到7.5分,但Face ID的iPhone和其它帶指紋識別器的手機是有8-9分的評分。
拍照
iPhone X的機身體積沒有比iPhone 7/8大太多,但還是能在背面塞入了雙攝系統,當然為了給前置TrueDepth模組讓位,采用豎立式放置,不同于iPhone 7/8 Plus的橫向式。
在參數規格上,iPhone X的后置主相機看似是與iPhone 8/8 Plus相同的1200萬像素、28mm廣角、F1.8光圈、OIS光學防抖,相比去年iPhone有更大的傳感器,在拍攝照片是還用到新的ISP圖像處理器,并結合A11 Bionic的運算。
副相機方面,iPhone X保持了1200萬像素、長焦鏡頭外,還有比iPhone 7/8 Plus更高規格的F2.4光圈,并加入了OIS光學防抖,這兩個顯而易見地是改善弱光環境表現的重要升級。
以下實際拍攝樣張,除關閉自動閃光燈外,其它均為系統默認的設置,樣張可點擊看原圖。
日景
廣角鏡頭
長焦鏡頭
廣角鏡頭
長焦鏡頭
在陽光充足的戶外,iPhone X的拍照表現很出色,曝光控制好,色彩豐富、對比度高,另外可能因為在手機上有OLED屏幕,觀看感受要比普通顯示器上更為奪目出彩。
夜景
廣角鏡頭
長焦鏡頭
廣角鏡頭
長焦鏡頭
廣角鏡頭
弱光環境下,iPhone X拍出來的照片畫面明亮,但噪點和涂抹感還是明顯,這放在手機上可能還不會太明顯,好的地方是對強光處理較好,整體色彩也較好看的。長焦其實相比去年是有進步的,至少不會在因為手抖拍糊了,當然照片還是基本不可用的。
人像模式
經過一年多的改進,現在人像模式已改進很大,在對主體的識別上應該更準確,背景模糊也相對自然,特別是這次長焦鏡頭有更大光圈和OIS光學防抖,在弱光下人像模式終于也是可用的了。
iPhone X的前置相機繼續為700萬像素,但由于有TrueDepth模組加入,使得在自拍上有了新玩法,帶來有Portrait mode、人像模式和Portrait Lighting、人像燈光功能,即為拍攝背景模糊、人臉清晰并可以后期打光的自拍照片。
當然這是通過相對有限的深度數據加上算法運算出來的,所以實際效果不如后置的雙攝系統,加上目前Portrait Lighting軟件尚處于beta測試,主要是扣人像的水平感人,基本都會把頭發邊緣給模糊了,這自然也就影響到燈光模式的表現。
前置人像、舞臺光效果
除了實用性不高的人像模式外,iPhone X的前置相機還可以Animoji、動畫表情,通過捕抓用戶的真實表情動作,通過動畫形象來還原,可以錄個帶聲音的短視頻,這是個挺有趣的功能,但可惜目前僅可以用在iMessgae信息中。
續航與充電
盡管蘋果有不斷地改進其Mac系列筆記本電腦的續航表現,但在iPhone產品上面卻不會作為一個優先的功能升級項,這在iPhone X上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其內部采用獨特的L形狀雙電池,總容量達到2716mAh(3.81v,也就是10.35Wh),這比機身更大的iPhone 8 Plus(2691mAh)要有更大電池容量。
蘋果官方宣稱iPhone X的續航表現要比iPhone 7多兩個小時,本人作為一個iPhone 7的長期用戶在使用數周后,兩者的續航其實給到的差距沒有很明顯,在本人習慣的輕度使用下,維持在1天半左右。
但那個半天是危險的狀況,因為你那時候要充電,才可以撐到傍晚下班回家。所以對于大多數中度使用的話,一天一充依然是絕對標準的事情,而重度使用的話,可能你到下午六七點的時候,電量就已經見紅了。
所以iPhone X是要和iPhone 7/8差不多的續航表現,可謂基本沒看到有進步,不及iPhone 7/8 Plus。這應該與iPhone X雖然用到可以更省電的OLED屏幕,但在UI上根本沒有考慮到省電有關,另外Face ID也是耗電的地方,特別是解鎖是大多數用戶最頻繁的操作。
續航無進步,充電方面iPhone X同樣無進步...至少在標配的充電器上來說。是的,這部售價更貴的iPhone X,卻依然是標配那個5V/1A的祖傳5W充電器,這可能對于iPhone 7/8 Plus的用戶早已習慣,但從15%到完全充滿,3個多小時的充電耗時,實在讓人抓急。
(測試中采用的無線充電器為三星第二代立式+2.4A/5V充電座)
或許你會知道今年的新iPhone X終于加入了快速充電的支持,蘋果宣稱可以在30分鐘充滿50%的電量,實測完全充滿在2小時左右(因為后面的電量會變回慢速充電)。
只是這個快充代價不菲,你需要額外購買一個售價388元的29W USB-C電源適配器,加上一條售價188元的USB-C to Lightning數據線,總價576元的花費才能享受到這個快充。
想用快充需要這兩樣配件
所以到最后,在標配充電器太慢,快充配件太貴的情況下,無線充電其實才是iPhone X的最佳充電方式,在保持與有線基本相同速度,可以隨放隨充的,相對要更靈活,而且無線充電器價格便宜,100元左右已有質量過硬的選擇,并不一定需要挑選蘋果官方推薦那兩個498元的。
建議入手無線充電器
另外推薦大家為iPhone X購置立式的無線充電器,這樣在有新通知時,看一眼即可解鎖顯示通知內容。至于7.5W的稍快速度無線充電,目前iPhone X的系統尚未開啟支持,而且還需要無線充電器帶有散熱設計。
iOS 11
這次由于全面屏的加入,iPhone X在正面沒有了以往iPhone標志性的Home鍵,使得改變了操作邏輯,所以需要在iOS 11上有做特別的優化,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操作方式的改變,一個是APP的兼容性。
1、操作的改變
iPhone X上的iOS 11主要通過手勢和側鍵來代替原來Home鍵的操作,包括有主屏幕、多任務處理、控制中心、呼出Siri和Apple Pay。
主屏幕手勢即為原來按下Home鍵返回主菜單界面的操作,iPhone X在進入APP后,屏幕底部會出現一條導航條,從這里向上一掃,便可以回到主界面。
APP里面的底部會有一條導航條
另外還有多任務處理手勢,用到從底部向上滑動并保持的操作,進入原來雙擊Home鍵的多任務管理,這時候長按任務卡片,會在卡片左上角出現減號,點擊可以關閉任務,當然這里你也可以上滑卡片來快速關閉任務。
為了不與主屏幕手勢造成沖突,原來上滑呼出的控制中心,改成從左上角下滑,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為了遷就這塊異形全面屏的劉海,iOS 11的頂部狀態欄也作了改變,原來放在中間的時鐘移到左上角,而原來信號條移到右上角,在控制中心呼出后,狀態欄上的信號條又會變回原來的位置。
控制中心和多任務管理
iPhone X這次右側的電源鍵變為了側邊鍵(side button),并加大按鍵以便于按壓,除了喚醒和熄滅屏幕的功能,還用作長按呼出Siri語音助手,以及雙擊呼出Apple Pay界面,而原來的關機功能,被放到設置-通用里面。
以上這些操作看似麻煩,但其實在數周的習慣之后,手勢操作確實是比原來以Home鍵為主的操作,要更為人性化的使用體驗,特別是返回主界面的操作,相當流暢和具有連續性。當然不好的地方是,這等于讓用戶重新學習如何使用iOS了,當中少不了會有陣痛。
2、軟件兼容性
iPhone X在自帶APP上自然是全部重新作了全面屏的優化,而由于iOS 11本身對蘋果自家的iPhone通用性高,所以iPhone X在APP的功能使用方面一般都不會有問題,雖然也不排除個別有閃退、運行不順暢等穩定性BUG,但對于iPhone X來說,最重要的還是APP在顯示界面的適配上。
在蘋果給APP開發者的要求中,有明確指出“Safe Zone”的要求,即APP只能使用屏幕中除開底部的“雙耳”和最底下導航條之間的顯示面積,而豎向和橫向顯示時都有要求,這避免了APP過分利用顯示面積,導致基本的選項和操作受影響。
手機QQ在適配前和適配后
雖然在iPhone X首發的時候,在安裝大家常用的微信、微博、QQ、支付寶等27個APP進行測試,有不少未做適配或者粗暴適配,但絕大多數APP都在iPhone X開賣兩周后,便提供了新的版本適配,跟進速度都很快,考慮到iPhone X的屏幕將會是蘋果未來的最主要標準,APP開發商自然會加倍重視,所以用戶無須擔心iPhone X到手需要忍受全面屏被浪費的情況。
3、全面屏的使用感受
雖然全面屏在目前手機及市場上是個將會成為主流的新特性,但現有全面屏對于用戶實際體驗上,其實還沒有體現出很大的優點,這在iPhone X上同樣如此,雖然iPhone X號稱是18.9:9的比例,但在APP正常顯示時依然為16:9比例。
現有的全面屏在內容顯示上,如果是網頁瀏覽,其實只是比普通屏幕在豎向多出了幾行字、一到半張圖片,這是因為iPhone X在開發設計中要求保持與iPhone 7/8相同的橫向點數(points),而且因為人眼始終會集中在屏幕中部,你要看全面屏那點多出來的內容,其實還是會向上滑動到中部,這樣你在很多時候用起來其實和普通屏幕差不多。
瀏覽網頁對比iPhone 7 Plus
而在視頻播放上,目前網絡流行的視頻、電影都為16:9比例,加上開發規范限制,目前為iPhone X作適配的視頻類APP在播放視頻,還是會保持一般iPhone上的比例顯示,并沒有因為iPhone X的全面屏,而展示出在橫向時有更寬廣比例的影視觀賞效果。
至于手機游戲方面,本來因為屏幕在變長后,手機在橫向時屏幕變成左右多出空間,這可以用來放置虛擬控制按鍵,讓主要游戲畫面相比現在的更為寬廣,只是現在還沒有游戲會特別為全面屏作優化,國內熱門手游《王者榮耀》甚至為了游戲平衡性考慮,在iPhone X刻意做了黑邊處理,以減低視野。
所以整體從目前全面屏對使用體驗的影響來看,這種更長的屏幕還需要些時間去發展,現在還未到你必須有的程度。
其它
iPhone X這個其它部分體驗,如果你是從iPhone 7以前的機型升級或從Android手機轉投的話,很可能感受不會太深刻,但iPhone X其實有在Tapic Engine和立體聲揚聲器這兩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功能上作了改進。
我們都知道,蘋果在iPhone上功能取舍向來不同于其它廠商,他們在iPhone 7上取消3.5mm標準耳機接口后,除了為防水和無線化,并沒有讓多出的內部空間放電池什么,而是塞入了一塊更大的Tapic Engine線性馬達。
這次iPhone X上雖然不確定Tapic Engine在硬件上的改進,但實際使用下來,可以感受到其震感表現是更好了,加上iOS 11已更多地在一些細節上有用到Taptic Engine,這種細膩的使用感受,會讓同樣細膩的用戶感覺到有靈性。
立體聲揚聲器方面,iPhone X依然是聽筒加上底部右側兩處揚聲器的組合,但實際外放表現上,新機相比iPhone 7的聲音要更大、立體感也更好,另外這次在大音量外放時,iPhone X機身共振情況明顯要比iPhone 7 Plus要好了。
總結:除非你是果粉,否則不建議入手iPhone X
最后,如果用“這是目前最好的旗艦手機之一”、“迄今最好的iPhone”、“買買買”等來結束這篇評測,那就實在太無聊了,這些總結語句可以從去年用到今年,再到明年、后年里面去,這不會出現偏差。
但我不想用在這次iPhone X身上。
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怎樣把iPhone X從里到外、從軟到硬件徹底地作個剖析,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看到的都是iPhone X那個不一樣的外在和高昂的價格。
所以如果你是個果粉或潮流人士,甚者就是為了裝X,才值得入手iPhone X,只因為它是“新iPhone”,極具辨識度的“劉?!蓖庥^,獨有的“倒影”鈴聲,絕對可以讓你有別于其他人手上早已爛大街的iPhone 6/6s/7/8(Plus),但相信這類人早已經入手了iPhone X。
否則的話,對于相對理性或還在糾結的用戶,實在沒有很大必要入手或升級到iPhone X。
iPhone X的優點顯而易見:
顯示效果頂級的全面屏
先進的原深感相機
性能強大的A11 Bionic
目前一流的拍照表現
無機能敵的4K@60fps視頻拍攝
這些都是蘋果能給到你領先于行業的功能和技術,確實看上去無懈可擊。但很抱歉的是,你在實際使用中,其實這些東西不會為你帶來多少巔峰性的體驗。
以往我們總愛評價別家某某品牌的手機屏幕不錯、拍照不錯、外觀不錯,但可惜用的是Android系統??涩F在蘋果同樣面臨這樣窘境:iPhone X即使有全面屏、Face ID、全新iOS 11,這些看似很大的改變,但終究它也只是一臺iPhone。
當你從老款的iPhone升級上來,成為真實的用戶,你能從iPhone X上,得到更實質和直觀的體驗提升很可能只是系統變快了,拍照好像是好了那么點,甚至全面屏都給到更寬廣的視覺感受,但在這些新鮮感過去后,iPhone X其實并沒有你想象中那樣的“未來”,甚至你會討厭那個Face ID。
終究它也只是一臺iPhone,你不能還想怎樣。
這樣的話,你如果單純是需要更快的處理器和4K視頻拍攝,那為何不考慮今年新款的iPhone 8/8 Plus?何況后者還有更習慣和穩妥的Touch ID。
這是個未來?
對于大多數花費了8388元以上價錢入手iPhone X的人,他們多多少少都想在這個十周年,希望看到蘋果有不同的突破,展現出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iPhone。
但iPhone X沒能給到你這樣的感受,它是一臺屬于“現在”的手機,當然它毫無疑問地是現在最頂級的手機,所以想看到“未來”的你,在把iPhone X收入手中時,難免會感到一絲失落。
十年前,Steve Jobs親自發布的初代iPhone,可以為所欲為地打破當時手機市場,當iPhone X再有這樣機會的話 ,蘋果給你的感覺卻是有所保留,即使你能理解創新是會受當前技術限制。
誠然,如今在旗艦機市場獨孤求敗的蘋果,他們不能也或許不想,像十年前的初代iPhone、六年前的iPhone 4那樣大膽,現在只要穩妥不犯錯,就可以有市場為新機買單,有大家為新機唱每年都一樣的贊歌,這樣的蘋果,其實大家已默默接受。
所以在看不到iPhone X真正展現出“未來”的時候,我們只好降低對蘋果的期望,等待他們在明年推出又一款“不犯錯”的新iPhone吧,那臺應該會比iPhone X更完善,且更值得入手。
推薦閱讀:蘋果x蘋果xr